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信息>文章详情

三门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发布时间:2005-10-18 00:00 来源:三门峡自然资源规划局 作者:

三门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前言

土地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三门峡市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供求矛盾和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制约着全市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为了加强土地的宏观管理,协调地域间和产业间用地矛盾,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要求,依据河南省和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对1995年期间编制的《三门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5-2010年)》进行了修编。

本次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市情,着眼大局,进一步贯彻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用地方针,以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增加耕地有效供给量为重点,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本次规划修编以1996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年,并展望到2030年,范围包括市辖的两个市、三县和一区,面积9936.58平方公里。

第一章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三门峡市位于豫、陕、晋三省的交界处,是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刁匕濒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南连伏牛山与南阳接壤,中跨黄土高原、东与洛阳市、西与陕西省相邻。全市辖一区、二市、三县,30个建制镇,46个乡,1341个行政村。1996年全市总人  214.2万人,其中农业人160.6万,非农业人  53.6万。本市地处黄河下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一、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一)农用地
   1996年,全市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面积638352.8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24%。
   1、耕地:面积209606.05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21%,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09%,远低于全省48.99%的平均水平。其中灌溉水田,水浇地和菜地面积25830.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2.32%;旱地面积183725.61公顷,占87.65%;望天田面积50.12公顷,占0.02%o在各县(市、区)中,灵宝市耕地面积最大,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1.5%,陕县次之,占22.8%。
   2、园地:面积35937.2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62%,分布广泛,尤以苹果园最为突出。园地主要分布在灵宝市和陕县境内,灵宝市的苹果畅销全国各地。
   3、林地:面积380272.9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27%,远高于全省17.11%的平均水平。三门峡市林业用地水平高,林业资源是本市的一大资源优势。
   4、牧草地:面积139.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1%,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
   5、水面:·面积12397.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5%。
   (二)建设用地    ,
   1996年,全市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3814.3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42%。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41584.7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19%,低于全省11.08%的平均水平。其中城镇用地3479.62公顷,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8.37%;农村居民点用30857.43公顷,占74。20%。    ·
   2、交通用地:面积10757.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低于全省2.30%的平均水平。其中农村道路6764.15公顷,占交通用地总面积的62.88%。在各县(市、区)交通用地结构中,湖滨区铁路用地面积占其交通用地面积的比重达到50.2%,其次是义马市占44.4%;公路用地面积占交通用地比重较大的是卢氏县,占37。2%。
   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47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5%。
   (三)未利用地
   1996年,全市未利用地(滩涂、荒草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其他)面积301497.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38%。其中荒草地最多,面积223185.53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73.94%,占土地总面积的22.46%。总体上本市土地后备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大。
   二、土地利用特点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以下特点:
   1、土地利用类型较多。本市土地利用一级类共8个,二级类36个,占二级类总数(46个)的78.26%。
   2、耕地面积比重较小,单产水平低,全市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1.09%,远低于全省48.99%的平均水平,且耕地质量较差,80%耕地分布在丘陵山区,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粮食多年千均单产为2805公斤/公顷。
   3、林地用地比重较大。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8.27%,远远高于地全省17.u%的平均水平,且林业用地水平较高,林业资源是本市的一大资源优势。
   4、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全市未利用地占土总面积的30.38%,远高于全省9.9%的平均水平,在未利用地中,荒草地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73.94%,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主要来源于荒草地、裸土地、田坎等,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是本市土地利用的重要特点和优势之—。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程度较低
   全市土地利用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市土地利用率为69.62%,低于全省90%的平均水平;土地垦殖率为21.09%,低于全省48.99%的平均水平;耕地复种指数为137%,低于全省150%的平均水平;农业用地率为64,21%,低于全省70.1%的平均水平;、建设用地率为5.42%,低于全省12.8%的平均水平。全市土地利用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生产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1996年全市已利用土地公顷产社会总产值为5370.9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农业用地公顷产值为841.76元,耕在面积公顷产值为1964.02元,播种面积公顷产量为2805公斤,耕地面积公顷产量为3842.82公斤,均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说明我市土地利用存在着巨大潜力。    ·.
   2、耕地锐减,人口剧增,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
   1985年,全市总人口178,41万人,耕地面积250420公顷,人均耕地0.14/z~顷~1996年,全市总人  214.2万人,耕地面积209606.05公顷,人均耕地0.10公顷,其间,人口净增35.79万人,而.耕地净减少40813,95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造成全市每年粮食不能自给,需大量调进的严峻局面,直接影响了全市的经济发展。
   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短期行为严重  ·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农用地中,耕地偏少,仅占土面积的2L09%,牧草地短缺,渔业用地不足;这是与三门峡市地貌地形复杂,自然降雨少且分布不平衡的自然状况密切相关的。因此,保护现有耕地面积,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②建设用地虽然存在着占而不用,浪费严重等现象,但用地所占比例
(5.42%)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属偏低,而旦·交通用地水重尤其小,尚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话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业用地不断增加,部门之间用地存在矛盾,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短期行为严重。如园地发展,不是充分利用质量较差的耕地坡耕地,而是大部分占用水利设施齐全,质量较好的耕地,这对耕地较少,粮食严重不能自给的本市农业发展带来了不浪影响,致使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在城乡建设中,建设用地占用的往往是质量较好的耕地,特别是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占地,缺乏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随意占用耕地。
   4、耕地重用轻养质量下降
   三门峡市广大农村目前在肥料使用配置上,重化肥,轻农家肥,重氮肥、轻磷肥,导致土壤营养不良,主要养分缺乏,除有机质量含量偏低外,绝大部分土壤缺少氮,氮、磷、钾比例失调。土壤肥力减退的主要原因是:耕作制度不合理,耕作粗放,重用轻养,有机肥料施用量逐步减少,致使土壤长期得不到适当改善和补充;掠夺式经营,使土地长期不能休闲,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5、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严重,环境遭到污染
   据调查,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4950km2,占总土地面积的49.7%,水土流失使土壤耕层变浅,肥力下降,结构破坏;同时森林过量采伐现象也十分严重,现在每年林木采伐量为6万m3,过量采伐2万m3,导致林木覆盖率下降,林龄结构不合理。另外,由于工业、采矿业的发展对废水、废气、废渣没有进行必要的处理,使土壤、河流和大气污染严重,本市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四、土地资源利用潜力
   1、土地生产潜力
   据测算,本市土地光温生产潜力为24750公斤/公顷,气候土壤生产潜力为21331,5公斤/公顷,远高于现实生产水平。其中耕地的生产潜力较大,主要体现在增加作物单产的可能性方面。有关部门根据土壤剖面中障碍层深度、表土质地、土壤的容重、有机质含量、PH值等项因素,对全市各类耕地的生产潜力进行测算,最高的在13500公斤/公顷以上,最低的为5700公斤/公顷,目前全市耕地的粮食平均单产为2805公斤/公顷,可见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
   2、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潜力
   全市后备土地资源(包括末利用土地、农村闲散地、工矿废弃地等)总量为304324.5公顷,其中共有废弃地2740余公顷,闲散地3925.7公顷,这些土地基本上都接近人们居住地,复垦为耕地或重新利用都十分可能。全市截止1996年底,有耒利用·地301858.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38%,其中荒草地223185j3公顷,沼泽地3.18公顷,沙地71.74公顷,裸土地9090.12公顷,裸岩石砾20370.36公顷,田坎22547.97公顷,其它类型未利用土地8814.19公顷。全部末利用地中难利用土地仅38243.51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12.67%,其它246001.59公顷都属于可利用的范围。到2000年全市后备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面积为21680公顷,其中可开发为耕地2400公顷,果园地3200公顷,林地
13800公顷,其他用地2280公顷。
第二章  4-地利用目标与方针
 一、土地利用目标
 1、总体目标:根据三门峡市土地区位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土地利用达到的总体目标是:全市要实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努力做到耕地质量逐步提高;农用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非农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点用地总规模逐步缩小;土地整理由点到面全面展开,土地后备资源得以适度开发,实现对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以优化,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具体目标:分2000年近期目标和2010年远期目标,并展望到2030年长远目标。
   (1)2000年近期目标    ,
   ——保护耕地。全市预计到2000年新增耕地690公顷,耕地总量要稳定在210296.05公顷以上。
   ——提高耕地质量。全市治理中低产田面积73362.12公顷,中高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0%。
   ——发展林果业。全市林地面积达到392138.91公顷,果园面积达到40499.43公顷,林木覆盖率由38.3%提高到39.5%。
   ——控制建设用地。全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要控制在1610公顷以内。
   ——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总规模为21680公顷,其中补充耕地量不低于2400公顷,补充林果用地16000公顷,补充渔牧等用地2280公顷。土地利用率达到73.5%。
   ——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全市水土流失现象有所减少;“三废”治理得到加强。    ’
   (2)2010年远期目标
   ——保护耕地。全市耕地总量要稳定在210506.05公顷以上。
   ——提高耕地质量。全市治理中低户田面积117379.38公顷,中高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5%。    —
   ——发展林果业。全市林地面积达到418540.25公顷,果园面积达到54866.76公顷。森林覆盖率由38.3%提高到42.1%。
   ——控制建设用地。全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要控制在5000公顷以内。
   ——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总规模为71886公顷,其中补充耕地量不低于7300公顷,补充林果用地57307公顷,补充渔牧等用地7579公顷。土地利用率达到82.5%;
   ——改善生态环境。全市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减少;“三废’’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3)2030年长远目标展望    :
   全市耕地总量努力达到213333.33公顷,比1996年的209606.05公顷净增3727.28公顷,基本满足全市人D高峰年的耕地需求。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更趋于合理,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基本实现最优化。
   二、土地利用方针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土地利用上应采取以下基本方针:
   1、切实保护耕地。必须把保护耕地放在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的首位,必须对现有耕地实行整体保护,必须将质量好的土地优先用于农业,特别是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必须做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的土地利用方针,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各项建设应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严格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除改善生态环境需尹外,不得占用耕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搞好土地建设,通过整理奉垦增加耕地供给,有计划地开本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全面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2、挖掘耕地生产潜力,提高产出率。采用增加科技物化投入,治水改土培肥等措施,大力整治中低产田。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面积,提高抗灾能力,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
   3、供给制约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坚持以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充分发挥土地市场机制的作用,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特别是重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用地要优先供给。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4、适当发展林果业。为使广大农村经济得以振兴,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确保粮食生产用地的前提下,继续发挥我市林果业生产优势,大力绿化荒山、荒坡,坚持“林果上山”,过度垦殖的地区要逐步退耕还林。    ·
   5、以节地控潜为重点,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按照转变经济增长的要求,坚持土地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严禁土地的闲置和荒芜,用好、管好、保护好已开发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已开发土地的利用潜力,促进农地和非农地的集约利用。    ·
   6、利用与保护土地并重。贯彻“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方针,确立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一、农业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
   1996年,全市农用地面积638352.83公顷,到2000年调整为675.82公顷,净增加37547,99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7638~.08公顷,净增加125451.25公顷。    ,
   全市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应优先安排耕地、保护好现有耕地,确保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前提下进行。对坡度大于25度的坡耕地在规划期内需逐步退耕还林。
·’  1、确保耕地总量平衡有余
   到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2凹印6.05公顷增加到2105~.05公顷,净增900公顷;其中到2000年,增加到210296.05公顷,净增690  顷。
   1~7--2010年,全市耕地减少面积应控制在6400公顷之内,其中生态退耕1枷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耕地3988.33公顷,发展交通业占地811.67  顷,其他占地删公顷。全市补充耕地面积应在
7300公顷以上,其中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32如公顷,土地开以补充耕地4010公顷。
   规划期内,;全市要以保护现有耕地为重点,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并努力补充耕地面积,确保本市耕地总量平衡有余的目标得以实现。非农业建设占用外地的规模要实行严格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应充分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除改善生态环境外,不得占用耕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积极采用坡改梯措施,加强坡耕地的整治,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耕作条件;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并逐步提高新增耕地的质量。
   2、适当增加园地面积    ‘
   到2010年,全市园地面积由1996年的35937.25公顷,增加到55234.58  顷,净增19297.33公顷,其中到2000年增加到40867.25公顷,净增4930公顷。
   发展园地应在确保耕面积总量平衡有余,保证粮、棉、油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前提下进行,园地应重点向浅山、丘陵、台地和荒坡地发展,按照适宜性原则适当集中。不得占用耕地发展新果园,老龄园要逐步退耕;加强中低产园地改造和管理,提高园地单产和经济效益。
   3、扩大林地面积
   到2010年,全市林地面积由1996年的380272.91公顷增加到418540.25公顷,净增38267.33公顷,其中到2000年,增加到392138.9l公顷,增加11866公顷。
   全市现有林地要保护和经营好,防止过度采伐和毁林开荒;加强荒山造林和疏林、灌木林地的改造,加快迹地更新,发展生态型林业体系,促进农林结合。
   4、增加牧草地面积
   到2010年,全市牧草地面积由1996年的139.47公顷增加到66939.47公顷,净增66800公顷;其中到2000年,增加到20139.47公顷,净增20000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
   全市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工程用地)结构与布局的调整,要以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充分挖掘潜力为重点,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增量指标,并尽可能利用非耕地及劣地,特别应控制占用耕地及林地。
   1、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
   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将由1996年的24.43%提高到38.83%,城镇人口将达到102万人;城镇用地面积由1996年的3479.62公顷,增加到5646.29公顷,新增2166.67公顷,城市人均用地指标由1996年95平方米提高到100平方米。其中到2000年,城镇用地面积增加到4129.62公顷,新增650公顷,占用耕地控制在600公顷以内。
   城镇建设要以旧城改造,内涵挖潜为主,节约用地、合理用地、滚动发展,最大限度地减缓占用耕地的速度和数量,逐步形成等级规模结构和布局合理,用地集约的城镇体系。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和引导各类开发区建设。
   2、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要以搞好村镇规划为前提,以内涵挖潜为主,集中紧凑,合理布局,大力改造旧村镇,治理“空心村”,进行地坑院复垦。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以及农村居民点的缩并和整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要逐步缩小。
   到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由1996年的30857.42公顷减少到28090.75公顷,净减2766.67公顷;人均用地指标由1996年的192平方米降到155平方米,降低19.2%。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建设占用433公顷耕地,用于拆村缩并周转及增加村办企业、公用设施。
   3、适当增力口独立工矿用地面积
   针对我市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较落后,同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局面,规划期间应适当增加独立工矿用地,到2010年,独立工矿用地由1996年的7247.43公顷增加到8362.72公顷,净增1115.29公顷,其中到2000午,增加到7367.73公顷,净增120.3公顷。
   独立工矿用地(主要包括煤炭、电力、冶金、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纺织等部门用地),在选址和施工过程中,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和林地,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废弃地。要严格执行占用耕地与整理、复垦、开发挂钩的政策。
   4、增加交通用地面积
   到2010年,全市交通用地面积由1996年的10757.83公顷增加到11917.37公顷,净增1159.54公顷,其中控制占用耕地1000公顷。
   本市规划期内交通用地主要用于公路建设,将新修洛阳——三门峡高速公路,占地耕地480公顷;三门峡至潼关高速公路,占地约430公顷;另改建四条干线公路,即卢氏——五里川52公里三级油路、焦马河——杜关25公里三级油路,朱阳关——五里川16公里四级油路、三门峡——洛宁40公里三级油路,占用耕地40公顷。其他占用耕地50公顷。交通用地应坚持“节地”、“造地”并重的用地原则,大力推广开洛高速公路节、改、造地经验,建设取土严禁挖损耕地,并要及时复垦废弃地。
   5、增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
   全市气候干旱少雨,水利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本市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水利工程用地应优先予以保障。到2010年,全市水利设施(主要指沟渠、水工建筑物),用地由1996年的1471.75公顷增加到1671.75公顷,净增200公顷,其中到2000年,增加到1551.75公顷,净增80公顷。
   规划期间,水利建设要坚持防洪与抗旱、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提高兴利除害的能力。水利工程在选址和施工中,尽量少占耕地,节约用地,积极造地,要大力整治废弃、失修的水利设施,充分开发利用闲置、荒废的沟渠。
   6、中心城市非农建设预留地用地结构
   三门峡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十分重要,规划2010年城市规模为30平方公里,非农建设预留耕地指标为1333.3公顷,其中,湖滨区所辖五个乡(镇)村镇建设用地指标为173.3公顷;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60公顷;其它用地100公顷。
   三、未利用地
   1996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301497.89公顷,到2000年调整为263209.90公顷,净减38287.99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173872.10公顷,净减127625.79公顷。全市末利用地的开发利用,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开发荒草地、滩涂、沙地等重点,以增加林地、耕地、水产养殖用地等为主要目标,实行全面规划,适度开发。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严禁在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土地开发。规划期内通过开发未利用地,补充林果用地57307公顷,补充耕地4010公顷。

......具体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