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丰富,其矿业经济在三门峡市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五”以及至2010年是三门峡市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黄金、铝土矿、煤炭等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及合理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因而对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河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编制《三门峡市矿产资源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满足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保障资源的有效供给,转变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矿业结构调整,调控矿产开采总量和优化布局,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规划》从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出发,按照《河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总体部署方案,对三门峡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提出三门峡市矿业经济结构与布局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目标,以实现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本《规划》是“十五”以及至2010年三门峡市地质矿产工作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文件,同时也是《河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三门峡市的具体执行方案。
本《规划》适用范围为三门峡市行政区内各类矿产资源。
规划基准年2000年,规划近期到2005年,远期至2010年。
第二章 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形势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三门峡市是1957年随着黄河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经全国人大批准设立为地级市。区内面积9936.7平方公里,为河南省国土总面积的6.3%;2000年底人口217.64万人,为全省总人口的2.29%。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的西部,东临伊洛盆地,西接八百里秦川,北与山西省运城市隔黄河相望,南连伏牛山与南阳接壤。这里既是我国东、西部两大经济区东出西进的门户,又是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与交通枢纽。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和310国道等三条大动脉横贯东西,纵连呼和浩特—北海的209国道贯穿南北,另有省道及县乡公路相连,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三门峡市与山西运城、陕西渭南联合,共同创建国家中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辖区内西部及南部为深山区,中部和东部多为浅山丘陵,全市海拔高度平均为500~1000米,位于灵宝市的老鸦岔垴海拔2413.08米,为全省的最高峰。区内山地为秦岭东延余脉,由崤山、小秦岭、伏牛山等山脉构成,山区、丘陵和山间盆地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54.8%、36%和9.2%,俗称“五山四陵一分川”。
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3亿立方米(不含黄河入境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1350立方米。另外还有黄河干流年过境水420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库容96亿立方米(正常调蓄18~20亿立方米)。
全市耕地面积为20825.88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0.96。另外,广阔的土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地为林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市人均果园面积0.337亩、林地面积1.66亩, 人均果品396公斤, 人均木材蓄积量3.64立方米,均居全省各地之首。
三门峡市自1986年升格为地级市以来,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九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8.1%,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723元,高于全国(7045元)、全省(5440元)的平均水平。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8.6亿元,提前六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科技教育相对落后,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等问题。
二、矿产资源形势
(一)三门峡市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及优势
三门峡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矿产种类较多,且分布广泛。已发现矿种66种,主要有贵金属、黑色、有色、稀有(散)、放射性等金属矿产以及冶金辅助原料、燃料、化工原料等非金属矿产(详见附图1、附表2)。截止2000年底,已上储量表的矿种33种(附表1)。已发现矿产地311处(附表2),其中大型18个,中型47个,小型93个,矿点153处。查明资源储量居河南省首位的矿种有:金、锰、铅、锌、锑、钽、铌、铍、锂、铷、铯、硫铁矿、铸型用砂岩、砷、云母、玻璃用石英砂岩;居河南省第二位的有:铜、钼、钨、磷、压电水晶、熔炼水晶、石膏、石墨;居河南省第三位的有:铝土矿、铁、镓、白云岩、伴生硫、水泥配料用粘土。其中,黄金、铝土矿、煤炭是三门峡市优势矿产,在三门峡市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略)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其东北部为煤、铝土矿、水泥用灰岩等矿产集中分布区;中西部主要为金矿集中分布区;南部为稀有、稀散、有色金属矿集中分布区。
三门峡市的地质研究成果及部分矿种资源总量预测结果表明,金、铅、铝土矿、锑、建材类非金属矿产等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是今后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投入的重点。
黄金资源由于长期持续强力开发,已明显出现资源不足的问题,矿产资源形势已相当严峻;铝土矿开采中的采富弃贫现象,极大地降低了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开发中,部分乡镇矿山生产能力低,采矿方法落后,浪费资源,安全生产条件差,这些问题是三门峡矿产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尤为突出的问题。
(二)地质勘查工作现状
1、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 三门峡市是我国开展地质调查工作较早的地区。自1956年以来,共完成三门峡幅、洛南幅、栾川幅、商南幅等四幅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自1966年以来,完成了小秦岭地区、崤山地区、卢氏县杜关地区、卢氏县五里川-官坡地区的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水文地质、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进展 1980完成的《栾川幅》1∶20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覆盖了三门峡市卢氏县横涧-五里川地区;已完成卢氏县和灵宝市等市县的地质灾害区划与调查工作;地质环境调研自1990年开始,主要完成“三门峡市1:5万城市地质调查”和“卢氏县农业地质区划”等项试验研究工作。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遥感地质工作进展 已完成全区1∶20万重力测量、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0-1:5万航空磁测;重点成矿区(小秦岭、崤山及卢氏八宝山、后窑峪等地)进行了1∶5万~1∶2.5万的分散晕、原生晕测量;遥感地质工作从1992年开始,先后进行了“东秦岭地区1:20万金矿地质调查与研究”“崤山地区1:5万金矿地质调查与研究”、“陕县虎头流遥感找矿靶区(金银)普查”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潼关-连云港)地质灾害与区域构造稳定性调查评价”“小秦岭地区彩红外航空摄影(1:2.5万)”等项工作。
2、矿产资源勘查现状
解放以来,国家、省在三门峡市内对金、煤、铝土矿、硫铁矿等矿产进行了大量的勘查工作,其中勘探132处,详查35处,普查及找矿144处。不同矿种的勘查程度不同,小秦岭地区黄金、陕渑铝土矿和煤炭的勘查程度相对较高,而三门峡南部银、多金属勘查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区内勘查工作相对滞后,随着矿产资源的强力开发,一些优势矿产(金、煤等)的勘查工作不足问题日益明显,为保证三门峡市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矿产资源(尤其是优势矿产)的勘查工作力度,已是三门峡“十五”发展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略)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资源基地的开发建设与矿业城市的兴起
三门峡市依靠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立了强大的黄金、煤炭、电力、有色、建材工业,这些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已成为三门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矿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灵宝市、义马市。
2、矿业经济的构成
矿业生产总量 截止2000年底,全市共有415个各种经济性质的矿山企业。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矿山47个,其他经济类型矿山368个;按矿山规模划分,全市共有大型矿山4个,中型矿山13个,小型矿山398个(详见附表3),62010人从事矿业生产;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28种,年产固体矿石量1745.4万吨,装饰用板材5.07万立方米,建筑用砂21.556万立方米,地热、矿泉水20.38万立方米。
矿业经济总量 截止2000年底,全市矿产采选及原料加工制品业总产值占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值的43.18%,其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1.11%。矿业及后续加工业增加值对本市国内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为18.0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三门峡矿业及相关产业在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发展及工业化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矿产采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7577万元,工业增加值236214万元。在矿业采选业产值构成中,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84%,煤炭采选业占13.59%,非金属矿采选业占1.1%,其它矿产采选业占1.31%,矿业产值居河南省第四位。
矿产原料加工制品业完成工业产值268123万元,工业增加值67917万元,矿产原料加工制品业产值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62.2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6.2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0.96%,金属制品业占0.49%。
3、主要优势矿产的开发利用情况
2000年,三门峡市黄金产量35.75万两,煤炭产量892.79万吨,铝土矿产量约135万吨,玻璃用石英岩产量10.8万吨,建筑用砂产量21.556万立方米,石灰岩(建筑用和水泥用)产量156.83万吨。
4、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据2000年河南省矿山年报统计,至2000年底,三门峡市矿区面积376975907平方米,应复垦面积22562354.56平方米,已复垦面积965658.67平方米,复垦率约4.3%;矿山废石堆放861157.8万吨,废石存放1682.79万吨,废石、尾矿排放588万吨,其中已处理419.82万吨,处理率71%;矿山崩塌1200立方米,地面沉降面积210000平方米。
(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支柱性矿产后备接替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尚未健全,矿产资源勘查投入不足,新发现矿产地较少,查明储量增长速度低于开采消耗增长速度,致使三门峡市黄金、煤炭、铝土矿三大优势矿产面临不同程度的资源不足问题。
......(略)
煤炭开发强度过高,储采比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缺乏可供建井的勘探井田,现有的煤炭资源储量大部分是“八五”以前查明的,后备接替资源不足的问题将逐渐显现。
铝土矿的资源储量较大,但已查明可供开采的富铝土矿资源储量则相对不足,铝土矿的大规模地质勘查工作基本处于停止状态,已查明的富铝土矿产资源难以保证我市铝工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富铝土矿地质勘查工作及提高低品位铝土矿利用水平是我市铝工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根本保证。
2,矿山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矿产资源利用方法粗放 全市大、中型矿山企业所占的比例仅为4%,而产值却占矿山企业总产值的71.94%。大部分矿山规模小、布局分散,采掘工艺落后、经营粗放、安全生产条件差、“三废”污染较为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部分国有老矿山设备老化、包袱沉重,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探矿工作。
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 由于不少矿山企业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辖区内大部分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矿山固体废弃物排放物综合利用情况较差,部分矿产以出售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深加工能力弱,多数共伴生矿没有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如金矿中伴生银、铜、铅、硫等多种有用元素,仅部分国有矿山不同程度地综合回收,铝土矿中的镓仍没有综合利用。
矿山采富弃贫的掠夺式经营在部分矿种中普遍存在,造成资源的的极大浪费和破坏。
4,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随着矿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加大的同时,造成了对水域、植被、岩土、地貌及大气等自然资源的影响与破坏。尤其是小秦岭金矿区,废石乱堆乱放,造成植被破坏,河道堵塞,曾多次发生泥石流,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区内占矿山总数96%以上的小型矿山,“三废”排放达标率、土地复垦率和生态恢复率均很低,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是我市矿业开发中突出的问题。
5,矿政管理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不够 对矿政管理提供支撑的法规体系,特别是矿产资源管理体系、调控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矿业权有偿取得等技术经济法规体系还未建立和健全,个别地区还存在以采代探现象。对矿产勘查和开采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尤其是勘查工作量的投入与成果监督和矿山“三率”(开采回采率、矿石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的考核与监督没有到位。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预测及可供性分析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分析
1、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预计今后的5-10年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新增城镇人口25万人,其中转移农村人口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5%以上;预期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9%,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以上。到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5亿元。
2、区域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矿产资源的长期、稳定、经济地保证供应 “十五”期间,三门峡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培育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冶金、能源、化工、建材、食品、医药工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因此,必须保障黄金、铝土矿、煤炭等支柱性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
3、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要求矿产品采选业及矿业经济发展与之相适应 “十五”期间三门峡市实施城镇化战略给矿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城市建设需要提供大量的建筑材料;同时要求矿业的开发利用与环境效益相协调,要求开展城市和矿山环境地质工作,防止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随着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用水、人民生活用水量将随之增加,需要对相关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潜力进行全面评价、勘察,寻找新的水源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的扩张、人口激增,给社会就业带来沉重的压力。这就要求矿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与之相适应,为有效安置社会闲置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
4、加入WTO以后,矿业经济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加入WTO对三门峡地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矿山及相关企业应依据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将区域经济迅速融入到全球大市场中,为矿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机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三门峡市矿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放的矿业市场总是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准入原则,中国矿业市场将向国际开放,这就要求三门峡市矿业发展必须面向国际市场;二是企业竞争力问题,三门峡市的矿山企业在规模、资本、技术、成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为能立于不败之地,有必要对三门峡市的矿山企业在规模、结构、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整,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能力。
(二)矿产资源供需形势
1、矿产资源需求形势
根据工业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预测,到2005年,三门峡市对主要矿产品的需求为:黄金50万两(生产需求)左右、煤炭1276万吨(其中本地消费约450万吨)、铝土矿350万吨(生产需求)、铁矿石15万吨(生产需求)、硫铁矿石15万吨(生产需求),水泥用灰岩156万吨,其它矿产品需求量也有不同程度增加(附表5)。
预测2010年,黄金40万两,煤炭1300万吨、铝土矿560万吨、硫铁矿52万吨,水泥用灰岩250万吨。
2、矿产资源可供性
黄金工业是三门峡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据河南省2000年储量平衡表,截止2000年底,三门峡市上表黄金保有资源储量53.721吨(另有表外资源量26.421万吨)。此外,多数黄金矿山企业采矿过程中每年都有新增资源储量,此数字因各种问题目前无从掌握。若以生产需求每年40万两计,回采率以75%计,每年需消耗金矿资源储量20.83吨,因而,在没有新增探明储量的情况下,三门峡市金矿资源的保证程度是极其有限的。
三门峡市铝土矿资源主要供应河南省长城铝业公司、中州铝厂、山西河津铝厂、山东铝厂以及地方耐火材料厂,年供量在130万吨左右。“十五”末及“十一五”三门峡市要建设215万吨氧化铝生产项目,预计“十五”末氧化铝生产能力可达到130万吨/年,年需铝土矿220万吨,加上外供的130万吨,预计到“十五”末三门峡市年消耗铝土矿储量达350万吨。截止2000年底,三门峡市已上表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9252万吨(其中保有储量3578.4万吨),依据保有储量按年产量350万吨计算,可供10年开采。三门峡市潜在资源量为1.23亿吨,经过进一步工作,可延长本市本省及周边铝工业发展的生产需求年限。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的铝业市场发展情况显示,“十五”末及“十一五”三门峡市及省内其它地区将要新上一些大型氧化铝生产项目,届时,河南省氧化铝生产可能突破800万吨。因而,本地的铝土矿供应量可能进一步加大。为保证本地及我省铝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合理利用本地铝土矿资源的同时,可考虑利用周边铝土矿资源(已查明渭北2.2亿多吨,运城1.5亿吨)。
2000年底,全市煤炭保有基础储量为89776.9万吨,按“十五”末规划年产1276万吨煤炭的要求,现有的基础储量从整体上看可以满足煤炭工业长期发展的需求,按回采率80%计算,可采年限为56年,但可供生产建设的新的后备基地严重缺乏,有的矿井已经闭坑或即将闭坑。
预计可充分保证生产服务年限达50年以上的矿产有煤炭、水泥用灰岩、钼矿、铁矿、玻璃用石英岩;
服务年限10年以上的矿产有硫铁矿、铝土矿。
3、矿产资源和矿业发展潜力评价及可供性分析
三门峡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较好,不少地质专家对小秦岭金矿资源前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现有的资源储量有较大差距(德尔菲法预测资源量为672.17吨和已查明资源储量368.7吨相差304吨,主观概率法预测资源量547.72吨,相差179.6吨;地球化学块体法预测资源量为1156吨,相差788吨)。其中,前两种预测结果有专家和经验因素,比较贴近实际,而地球化学块体则相对机械,容易造成与实际的偏差。因而,我们认为小秦岭的金矿资源前景应在300吨左右。由此可见,三门峡市金矿资源前景不容乐观。要保证资源的可供性,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从找矿理论、找矿方法及科学探矿入手,加强深部与外围探矿工作,寻找新的资源基地,从而保证黄金矿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截止2000年底,三门峡市煤炭资源量仍有27033.18万吨,通过进一步工作进行储量升级,可成为新的煤炭后备基地。
铝土矿资源潜力。陕—渑一带在中石炭世为中条隆起和岱眉寨隆起所环抱的天然坳陷盆地,形成了大量的铁铝质沉积,该坳陷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易形成品质优良的大中型铝(粘)土矿床。因而,通过如下工作仍可查明具有工业价值的铝土矿矿床:①至2000年底,上表资源量4819.86万吨,经进一步地质工作,可获基础储量2000-3000万吨;②截至2000年底,区内已设置铝土矿勘探矿权30处,面积90.1平方公里,经过勘查,预计可新增资源量4000-5000万吨;③在未设矿业权的有利成矿地段,通过地质调查评价,仍可获得数处矿产地,预计可新增资源量2000-3000万吨。因而,该区铝土矿资源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加快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优化矿业结构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为出发点,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效益;以人为本,建立生态矿业,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工业富市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矿业科技创新水平,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和开发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基本原则
1、面向三门峡市实际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宏观调控与三门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矿业政策、目标的制定既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法规以及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又要充分考虑到市情和矿情,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本市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2、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约矿产资源放在首位。统筹安排部署本市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特别要加强新的有远景成矿区带和老矿区深部与外围的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以提高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依靠科学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采选冶综合利用率。
3、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本市矿产资源区域分布特点和经济布局,充分发挥优势矿产的龙头作用,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工合作与联合发展,提升优势矿山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形成区域特色矿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4、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原则。利用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在加强本市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外资源和国外资源;进一步开放我市的矿业权市场,建立良好的法制和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投资矿产勘查开发,提高我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5、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与其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对环境的影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贯彻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坚持以法治矿的原则。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我市实际,“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宏观管理”,依法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实现国家关于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矿产探采结构、矿业企业组织结构、矿产品结构和矿产品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推进矿业权市场的建设和市场的调节力度,实现我市矿业的可持续供应战略目标。
三、规划目标
(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划目标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实施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贵金属、有色金属、能源及主要非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商业性勘查工作,为区域矿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矿产资源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矿业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矿产资源勘查目标
2005年规划目标:充分利用公益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所提供的资源信息,加强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重要矿产特别是煤炭、黄金、铝土矿新增资源储量与消耗储量总体上基本保持平衡,重要矿产后备资源基地得到进一步保护。力争“十五”期间新增黄金资源储量85吨;煤炭资源储量8000万吨;铝土矿资源储量3000万吨,其它矿产能够基本满足我市矿业发展的需求。
2010年目标:新增黄金资源储量150吨、煤炭资源储量10000万吨、铝土矿资源储量5000万吨,力争发现一批新的矿产地。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目标
2005年规划产量目标(附表5):黄金50万两左右,煤炭1276万吨(其中地方煤矿306万吨,统配煤矿970万吨),铝土矿350万吨,水泥灰岩156万吨。
2010年远景目标:黄金产量维持在45万两左右,煤炭1300万吨左右,铝土矿500万吨。全市矿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以黄金、氧化铝、电解铝及铝型材为主的冶金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加强;冶金、建材类矿产品的开发与加工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矿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2005年规划目标:矿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速度高于矿产采选业和本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优化,支柱性矿业基地发展壮大。矿业采选业的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技术进步对矿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依照矿床规模所确定的最小矿山规模得到落实。矿山数量减少30%,由现在的415个减少到291个。该目标通过关闭不符合准入条件、非法矿山以及合并重组小型矿山企业实现。
提高金饰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形成中西部重要的金饰品加工基地,完成氧化铝生产项目一期工程,力争氧化铝生产能力达130万吨,使本区铝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形成一批煤变电、煤气化、煤化工、洗煤的规模工程,煤入洗率达到40%以上。
2010年远景目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和改善,矿山数量较2000年 减少50%,形成以贵金属、能源、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为主的集中高效、具有规模优势的矿业集团;产品结构得到根本调整,矿业的先进技术方法得到全面应用,矿山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进一步扩大矿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目标
2005年规划目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优矿劣用、破坏性开采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初步建立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矿石贫化率等综合利用率的指标考核体系,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利用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10个百分点。受近期技术经济条件限制、不能进行开发的矿产得到有效保护,对名贵与稀缺矿产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在低品位金矿、低品位铝土矿的选矿中得到推广应用,铝土矿与耐火粘土中伴生的镓、锂元素回收有较大进展,矿山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利用率有较大提高。
2010年远景目标: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制度和法规体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三率”指标达到新的高度,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利用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低品位、难选冶矿石得到合理利用,共伴生矿及矿山固体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
第四章 矿产资源勘查
一、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
按照全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五”规划和三门峡市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需求,依据省规划总体部署安排三门峡市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工作。
(一)基础地质调查
重点开展黄河经济带环境地质综合评价(三门峡部分),以1∶25万地质—水文--环境系列图修测和重要成矿远景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为主,辅以综合研究,以解决城市地质、水资源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开展重点矿种以及大型矿山外围及深部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金、铝土矿、铅、锌、锑、银、锰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主攻地区为小秦岭—崤山地区、卢氏地区,铝土矿调查评价以寻找富矿和评价浅覆盖易开发矿区为主,主要工作区为:陕县—渑池一带。
(三)重大矿产地质问题研究
为了保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目标的实现,需要开展一系列重大矿产地质问题研究与科技攻关,主要研究方向与项目为:全市重要成矿远景区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部署研究;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状况与潜力评价研究;矿产资源储量变化、规划执行情况监测;华北陆块南缘、秦岭造山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研究;小秦岭金矿区深部找矿预测;铝土矿、黄金等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研究。
二、矿产资源勘查规划
(一)成矿区带划分
三门峡境内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具有明显分带(区)现象,奠定了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根据区内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赋存特征,可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成矿远景区(详见附图3):
(1)陕渑义煤铝成矿远景区:区内主要形成煤、铝土矿、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等矿产。
(2)崤山金矿成矿远景区:主要形成金、银、铜等矿床(点)。
(3)小秦岭金矿成矿远景区:主要形成金、有色金属及石墨、伴生硫以及硫铁矿等矿产。
(4)卢灵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主要形成铁、有色金属、硫铁矿、金等矿产。
(5)卢南锑及稀有元素成矿远景区:主要形成锑、稀有元素等矿产。
(二)勘查区划分
1、鼓励勘查区
根据上述成矿区划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以往的地质工作情况,根据三门峡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矿种划出如下鼓励勘查区(详见附图3、附表6)。
(1)金矿:小秦岭金矿区深部及外围金矿勘查区;陕县张家河金矿勘查区;陕县栗子坪金矿勘查区;陕县虎头流金矿普查、卢氏小河金矿勘查区
(2)铝土矿:渑池礼庄寨铝土矿勘查区;渑池西庵头铝土矿勘查区;陕县黄门铝土矿勘查区;陕县安桥山—首山勘查区;渑池县张村镇贺沟铝土矿普查; 陕县王古洞铝土矿区普查。
(3)煤矿:渑池县仁村详查区、陕县菜凹-鹿马区。
(4)锑矿:卢氏县瓦房锑矿。
(5)地下热水及矿泉水:三门峡市城区及灵宝市城区地下热水及矿泉水勘察,区内属于鼓励勘查矿种已设置探矿权的勘查区均为鼓励勘查区。
2、限制勘查区:区内查明资源储量较大且可长期满足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石灰岩、玻璃用石英岩分布区。
3、禁止勘查区:三门峡市政区内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地质灾害危险区、陇海铁路、洛三高速公路及主要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
三、引导商业性勘查的主要途径
1、加强对区内商业性勘查的管理,依法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改善矿业投资环境,理顺各矿业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严禁无证、越界等非法探矿。
2、建立健全三门峡市及下属各县(市)、区的矿业权交易机构,促进矿产资源勘查的市场化进程。建立矿业权信息网络系统,促进矿业权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方式进行流转。
3、加大对我市经济建设急须矿种的成矿远景区的研究,系统收集、整理分散在各部门、各地方的地质资料,进行资料的二次开发,及时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4、在地质勘查的转制期,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和支持社会投资开展商业性勘查工作。
5、小秦岭金矿区外围及深部探矿问题。在维护现有合法探矿权基础上,新设探矿权应遵守以下原则:下部探矿权人与上部采矿权人为同一矿业权人主体;下部探矿区范围应与上部采矿区范围吻合;合理安排采矿和探矿工作顺序,确保矿山勘查开发活动安全进行;鼓励矿区范围较小的矿山与相邻大矿山联合在其深部依法探矿;鼓励充分利用原有工程,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依法进行探矿活动;探矿工程设计必须接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审查,避免工程重复设置,资金浪费。
第五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不同矿种的开发利用方向和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
(一)不同矿种的开发利用方向
根据《河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部署,同时考虑到三门峡本地的资源开发现状和矿业发展需要,将三门峡市不同矿种的开发利用方向确定如下:
鼓励开采矿种:金、银、铁、铜、铅、锌矿、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材、玻璃用石英岩。
限制开采矿种:高硫高灰煤、城区中浅层地热、地下水、重晶石、铝硅比低于5的铝土矿、锑、高硫高磷和高砷铁矿、萤石、耐火粘土。
禁止开采矿种:燃烧值低污染严重的石煤,逐步禁采砖瓦用粘土,严禁利用耕地生产砖瓦。
(二)矿产资源总量调控
1,煤炭:2005年控制产量1300吨左右。大力发展煤变电、洗选及煤化工工业;限制已建矿井高硫、高灰煤;禁止新建高硫、高灰煤矿;逐步关停一些高灰、高硫、浪费资源严重的小煤矿。
2,金矿:由于资源问题,不再扩大开发规模,应维持在目前开采水平,2005年产量控制在40万两左右,加大对低品位难选金矿石的回收利用。
3,铝土矿:在选矿——拜耳法没有推广应用之前,2005年三门峡铝土矿的年开采总量控制在350万吨,大力发展采、选、冶和加工的铝产品系列。对平均品位达不到目前选矿技术工艺要求的要注意保护。
4,铜、铅、锌:加大铜、铅、锌矿的生产力度,提高伴生铜、锌、铅的回收率。
5,锑矿:严格限制开采,不再新设采矿权。
6,石灰岩:按照集中开采、优质优用的原则,保护并合理利用石灰岩资源,统筹考虑发展水泥和高品质石灰岩在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应用。着力将三门峡市打造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强水泥、特种水泥及水泥制品,2005年水泥用灰岩开采量控制在年开采156万吨左右。关闭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小矿山,严格限制优质灰岩用作建筑用碎石。
7,砖瓦用粘土:砖瓦用粘土是逐步禁止的矿种,在未彻底禁止之前,禁止在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取土用做砖瓦用粘土,从2003年起禁止用砖瓦用粘土烧制砖瓦,积极开发新型墙体,逐步用陶粒页岩、煤矸石、粉煤灰等新型建筑材料取代砖瓦用粘土。
8,建筑用砂:严禁在影响河道安全的水域、阶地及其周围取砂。对卢氏的河砂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以保证卢氏丰富、优良的河砂资源合理有效、持续稳定地开发。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
(一)矿业开发区域布局
根据三门峡市矿产资源分布的赋存条件,各地的矿业开发程度、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模开采、集约利用的原则,为提高产业集中度、统筹规划出4个矿业经济开发区(附图4)。
1、陕渑义煤、铝土矿、建材工业经济开发区:包括陕县东至义马一带,是三门峡市的煤炭、铝土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玻璃用石英岩等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该区资源配套性好,可构筑成河南省重要乃至中西部重要的铝电、煤化工、建材工业基地。
2、小秦岭-崤山金银、多金属矿业经济开发区:包括小秦岭及崤山两个金矿集中分布区,区内集中分布着大量的金、银、铅等矿产资源,并有配套的冶金、首饰加工工业,该区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可构筑形成我国重要的黄金(贵金属)基地。
3、卢灵硫、多金属矿业经济开发区:包括灵宝市南及卢氏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硫铁矿、铅、锌、钼等矿产,该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相对落后,可形成三门峡市重要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4、卢南锑、金、稀有元素矿业经济开发区:包括卢氏南部官坡、双槐树、五里川一带,集中分布着锑、铌、钽、铷、铯、锂、镓等稀有金属,可作为三门峡市的锑及稀有金属的战略储备矿产基地。
(二)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区划分
1、规划分区原则
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矿业开发合理布局,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根据资源分布特点、市场需求以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区划分为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其它地区为允许开采区。
鼓励开采区: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矿产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易于形成规模化经营;开发过程中能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限制开采区:市场供大于求;开发技术条件或综合利用条件不成熟,不能对开发中的矿产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资源量有限的地方名优特色矿产;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为严重,地质灾害隐患区。
禁止开采区: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开采经济效益低下;对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造成严重破坏,地质灾害危险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军事禁区;国家和省法律法规规定禁止从事矿业活动的区域。
2、规划区划分(附图4、附表7 )
鼓励开采区:渑池县贾家洼铝土矿西段、陕县支建铝土矿、陕县杨庄铝土矿、渑池县转沟铝土矿、渑池县段村铁(铝)矿、渑池县焦地铝土矿、卢氏县朱家沟铜矿区、渑池县韶山铁矿区、卢氏县八宝山铁矿区、贾家洼东段高铝粘土矿区、渑池龙王庄井田等。
限制开采区:限制开采含硫大于1.5%的煤矿井田和含硫大于3%的已建煤矿井(陕县观音堂煤矿地方小窑、湖滨区候村段小井 )、 铝硅比小于5且矿区共伴生矿产无法综合利用的铝土矿矿区(陕县杜家沟铝土矿)、总量限制市场供大于求的锑矿(卢氏县大河沟、掌耳沟锑矿)、卢氏县曲里铁锌铜矿区、陕县申家窑金矿开发区、卢氏县夜长坪钼矿区等以及省规划划定的限采区域。
禁止开采区:
(1),禁采矿区:渑池县扣门山井田、卢氏地区石煤、陕县温塘高阳山灰岩矿区、灵宝大湖金矿区(滑坡区段)。
(2),其它禁采区:三门峡市政区内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陇海铁路、洛三高速公路及主要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军事禁区。
三、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对矿山开采的最小规模、矿业采选冶结构、新设立矿山企业准入条件等进行调整。
(一)不同矿种矿山开采最低经济规模的确定
为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区的矿产资源储量或矿山所占有的矿产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以达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根据国家、省产业政策及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状况、市场需求状况和经济效益,结合矿山企业经济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综合考虑矿业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确定规划矿种的最低开采规模。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按矿山企业占有矿产储量或矿区矿产储量的多少分大、中、小型矿山分别限定,并逐一确定了中型以上矿区(矿山)和重要小型矿区(矿山)的最小开采规模(见附表8)。
新建矿山开采规模不得低于规划确定的相应矿产储量规模的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对已取得采矿证而开采规模又与矿区储量规模显著不协调,即达不到本规划限定的最低经济开采规模的矿山,要限期整改、联合,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边远地区、矿产资源匮乏地区的个别矿种可适当降低要求。
(二)矿业采选冶产品结构调整
提高优势矿产、特色矿产的采、选、冶、加工工艺技术水平,降低初级矿产品在销售中的比例,发展矿产品后续加工能力,大力加强深、精、细加工等高科技含量矿产品的比重,使之成为矿业经济增长的重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
煤炭:推进煤炭开发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发展煤炭的洗选与合理转化,将煤炭入选率到2005年提高到40%,开发与推广洁净煤技术和型煤技术,大力发展坑口电厂、煤炭气化、液化、煤化工等。
黄金:稳定小秦岭、崤山地区金矿开采,大力提高金矿采、选、冶、技术水平,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加大金银饰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力度,力争将三门峡建成中西部最大的首饰加工贸易基地。
铝工业:培育壮大以铝工业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优先发展氧化铝,积极稳定地发展电解铝,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以三门峡铝工业基地为中心,建设幅射周边地市的中西部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充分发挥能源矿产和高耗能矿产共生的资源优势,推进煤电铝联营,降低国际市场氧化铝价格变化对铝产业链不同环节所造成的冲击度。
建材类非金属矿产:以水泥用灰岩和玻璃用石英岩的深度开发为龙头,带动特色非金属和新型非金属矿的开发与深加工。建设一批水泥干法旋窑生产线,扩大重点生产基地的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基础建设、特别是国家重大项目的需要。
(三)矿业技术结构调整
科技进步是推动矿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要通过技术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提高矿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支持矿山企业自主建立研发机构、专业实验室,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增大科研开发资金投入比例。
提高黄金采、选技术水平,积极引进“细菌氧化-无毒提金工艺”,推广“大规模湿法选冶技术”;煤矿开采要应用长壁法采煤技术,淘汰房柱式等落后的采煤法,条件适宜矿井应推广高档普采技术,研究放顶煤技术及村庄下采煤技术;鼓励研究推广铝土矿等露天矿分品级综合开采技术、优质铝土矿地下综合开采技术等,淘汰铝土矿采富弃贫的小井采矿方法。研究与推广先进适用的选矿技术,如铝土矿选矿—拜耳法等,这些技术可解决陕渑地区大批边际、次边际经济的低品位铝土矿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与推广应用高硫煤的脱硫技术。
(四)矿业组织结构调整
调整大、中、小型矿山比例结构,优化矿产资源开采规模。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山企业。
小型矿山数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到2005年减少30%,到2010年减少50%。通过提高新办矿山的准入条件,逐步减少小煤矿、小金矿、民采铝土矿、零星分散的石料灰岩及砖瓦用粘土的矿山数量。严格对矿山资金投入的监督和技术水平的审核,逐步取消一批不符合办矿条件的小矿。引导矿山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组改制,以专业化经营和联合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规模经营,进一步壮大矿山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合理配置资源。
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6月颁布的关闭小煤矿的文件(国办发明电[2001]25号),关闭区内各类对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山。
(五)矿业城市结构调整
矿业城市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从单一采掘业向采选——深加工——精细加工体系转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变单一矿业经济型城市为多元产业经济型城市;其次,要扩大后备矿产资源量以及资源利用范围,向邻近产业开拓。灵宝市矿业要由单一黄金开发向多金属矿开发和深加工方向发展,力争“十五”期间将灵宝市打造成中西部重要的黄金首饰加工基地,同时依靠灵宝黄金采选业优势、开展黄金旅游业;渑池县矿业要以铝土矿为主,向铝电建材等行业发展,形成铝电、建材工业基地;义马以煤炭为主的城市向煤电、煤气化、煤化工方向发展,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资源,形成能源、化工、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基地。
(六)设立新建矿山企业资质准入条件
新建矿山企业应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符合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及相应的专项规划;要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与其所从事矿业活动相适应的资金、人才、技术和装备等资质条件;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床的矿产储量规模相适应,不得低于规划确定的相应规模矿床的最低开采规模;要有符合规定的矿山设计或者矿产开发利用方案;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指标能达到国家要求;对共伴生矿产能进行综合利用或有效保护;有经过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以及安全评价报告。
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的采、选、冶回收率。鼓励矿山企业开展为提高“三率”而进行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采掘、加工工艺和设备。对煤矿、铝土矿开采中的熔剂用灰岩、耐火粘土、黄铁矿等共生矿产,要综合开采,做到分类采矿,优质优用。
鼓励矿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对低品位、难选冶矿石及尾矿资源进行回收利用。重点解决中低品位铝土矿的选矿问题;对铝土矿中的伴生镓、耐火粘土矿中的伴生锂要通过选矿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分阶段技术改造进行综合回收;开展对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与推广试点。到2005年,开展综合利用的矿山在需要综合利用的矿山中的比例提高到35%以上,不能解决综合利用问题的矿山,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推进矿山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支持与鼓励替代矿产资源的开发。
制定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和制约措施。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统计、公告和申报认定制度;非单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含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的措施,对共伴生矿产没有采取综合开发或保护措施的,不得颁发采矿许可证;运用经济、行政手段支持、鼓励和调节矿业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三率”水平,依法惩罚矿山企业浪费矿产资源的行为。
五、矿业权市场建设与配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不再投资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因而,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是提高三门峡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利用程度的重要手段,所以,“十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三门峡市的矿业权市场建设工作。
首先,建立健全三门峡市矿业权市场建设的组织机构,并在执行国家、省有关配套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三门峡市矿业权市场建设之相关措施以及有关矿业权挂牌招标拍卖的相关实施意见。
其次,全面清理空白矿产地,同时做好占用矿产地的储量核查工作,摸清家底,进行矿产地储备,为矿业权市场建设奠定基础。
再次,建立市、县两级矿业权交易中心,形成覆盖全市的矿业权市场网络,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和矿业权人提供矿业权市场信息,强化社会公共服务,有效促进行业矿业权市场建设。
第六章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一、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原则,逐步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力度,改善生态和地质环境,保护人民财产安全,保证矿产资源合理、有效、安全地利用。重点解决三门峡市金矿、煤矿、铝土矿矿山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以科学技术为先导,防治结合、开发与治理并举,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矿山环境保护监测、监督防治体系;实施生态矿业战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保护与开发并重。按照“开发者保护、污染者治理、破坏者恢复、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在促进矿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做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
2、坚持政府监督管理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政府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监督、监测、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调动矿山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使矿山企业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得到明显的经济效益;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舆论监督,维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3、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摸清矿山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加强综合治理、分期实施。
4、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按照国家对生态环境、地质环境保护的要求,遵循生态环境规律,结合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现状和规划,对重点地区、重要环境生态、地质问题作好实验研究工作,以治本为原则,标本兼治,使开发建设与环境承载相统一。
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目标
到2005年,“三废”排放符合国家和我省的具体指标要求;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率达到25%,治理面积115公顷;力争使土地复垦率达新增塌陷面积的30%以上,2010年复垦率达60%;次生地质灾害以预防为主,次生地质灾害损失要减少80%;建立3处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三、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及措施
(一)禁止在生态环境保护区内从事各种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活动。
1、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军事禁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和文物保护地采矿(详见附表11、12、13)。
2、 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限制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隐患区或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区域采石、采砂、取土。
3、禁止在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和重要旅游线路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已办证的要限期关闭并恢复地貌、植被;地下采矿要严格按照“三下”采矿技术要求实施。禁止在水库、河流两侧采矿和排放废渣、废液。
(二)禁止和取缔土法炼焦、炼硫和土法选金、银等没有环境保障的金属冶炼,严禁小石灰窑、小水泥窑和小氰化、小混汞死灰复燃。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对新建的含硫大于1.5%的煤矿,要有配套的洗选设施,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采矿过程中注意对地下水的保护,严禁人为污染地下水。
(三)建立起全市矿山环境监督、监测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预警信息系统。以国有矿山、地方国有矿山为重点,督促企业对矿区内的各类次生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并明确责任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确保矿山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县级地矿部门要做好乡镇、个体群采矿山的环境监管工作。
(四)严格规范矿业活动,坚持边开采边恢复的原则,对采矿活动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及时进行恢复治理;加强矿山企业年审制度,对矿山生态环境防治任务提出具体要求,确定分期治理目标,并定期进行审、抽查制度,对违反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灾害损失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达标的,应实行限产和关闭;逐步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出台相关环境治理优惠政策措施,引导矿山企业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的投入,改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状况。
(五)新建、改扩建矿山要严格“环境影响评价”、“新建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制度,编制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应包括综合利用方案、“三废”处理措施、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使用。对开发利用方案不合理、对环境保护不力,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性破坏的项目,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予以撤销。
(六)闭坑矿山要建立生态环境审查制度,明确矿山闭坑的环境达标技术要求,在环保和国土资源部门对申请闭坑的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次生地质灾害防治状况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再给予闭坑。对“十五”前已闭坑的矿山,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隐患的,要求责任人及时治理,找不到责任人的,要纳入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实施。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建立对闭坑矿山生态环境变化和次生地质灾害动态监测体系。
(七)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区开展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建议“十五”期间基本完成煤矿区、重要金属矿、非金属矿集中开发区的生态环境调查,摸清家底,制定详细规划。主要调查评价区及调查评价内容如下:
1、义马煤矿区:塌陷区分布、规模、影响范围、成灾及损失情况;露天采场范围、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崩塌、滑坡及治理情况等。
2、陕—渑煤矿区:塌陷区分布、规模、影响范围、成灾及损失情况;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崩塌、滑坡及治理情况等。
3、小秦岭金矿区:矿渣、废渣堆排放量、堆积位置,尾矿库数量、稳固性;地质灾害隐患(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情况。
4、渑池铝土矿矿区:露天采场范围、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崩塌、滑坡及治理情况等。
5、卢氏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灾害隐患(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情况;矿渣、废渣堆排放量、堆积位置,尾矿库数量、稳固性、综合利用调查。
(八),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探索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集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生态矿业发展新路子,积累经验,树立样板,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区要模范地遵守国家矿产、土地、水、环境等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依靠科技,锐意创新,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真正做到既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矿产等自然资源又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协调、繁荣新型的立体矿区。
建议典型示范区建设项目的矿山为:义煤集团北露天煤矿,长城铝业公司渑池铝矿,灵宝大湖金矿。
第七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三门峡市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体系建设
三门峡市所辖县(市、区)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三门峡市矿产资源规划》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建设目标、任务,并依据当地的矿产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特殊需求,制定本区域的发展规划,条件许可情况下,可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专项规划(如铝土矿、黄金专项规划以及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以协调和确定各相关部门实施规划的职责范围及责任、目标的落实。建立和完善《规划》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及直接报告制度,并进行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建立探矿权、采权矿设立的规划会审制度,不符合《规划》的勘查和开发项目不得批准设立矿山企业,不得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不得批准用地。实施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要修改,要由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修改方案,按《规划》编制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体制
1,“十五”期间国家和省内预计直接投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经费约为2亿元,我市要积极争取利用这批资金,进一步提高我市优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水平,为大型矿业生产基地寻求新的资源储量。
2,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和外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资用于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和进行优势与潜在优势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形成政府宏观引导多渠道投入的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与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
3,支持优势和特色矿业股份公司通过股票上市、发行矿业债券和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有效加强矿山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提升矿业经济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营造优良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环境
在三门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和金融等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矿业政策,打破行业、部门保护和地区封锁,通过矿业权招标、拍卖和转让等方式,积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市场,完善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价格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为我市的矿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市场环境。
四、加强矿产资源战略问题研究,分批分矿种制订政策措施
围绕煤炭、黄金、铝土矿及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支柱性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及时准确地掌握省内外、国内外矿产品市场动态及科技信息,开展矿产可供性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研究并付诸实施。开展矿产资源核查,摸清家底,提高矿产资源的持续供应保障能力。
五、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开展《三门峡市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矿产资源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服务于《规划》的实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应与矿产资源勘查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开采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相衔接,并可实现在不同业务权限范围内进行数据的叠加与调用,适应国土资源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