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信息>文章详情

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发布时间:2010-12-10 00:00 查阅次数: 来源:三门峡自然资源规划局

   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河南省编制了《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规划期内河南省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及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规划》全面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省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省情概况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地区,承东启西、通南达北,土地总面积16.55万平方公里。现辖18个市,108个县(市)。2005年人口总量9768万人,城镇人口2998万人,城镇化率为30.70%;2007年底全省人口达9869万人,城镇人口3385万人,城镇化率为34.30%。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5人,其中东部平原地区达到780人,是我国土地人口承载率较高的区域之一。
河南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省境北部、西部和南部环围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地区,为河南的主要生态屏障;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平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平原、山地、丘陵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5.70%、26.60%、17.70%。
河南省成矿条件优越,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27种,探明矿产地1173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75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8种,居前5位的26种,居前10位的49种,查明资源储量大且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优势矿产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钼、金、铝、天然碱、盐矿、水泥灰岩等。2007年,河南省矿产资源采选及后续加工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45.60%。
河南省是中部崛起战略区的重要省份,是我国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重要枢纽和桥头堡。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10587.42亿元,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15058.07亿元,比2006年增长14.40%,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经过长期的建设,全省农业的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使河南省用占全国1.74%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占全国7.47%的人口,用占全国6.4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9.47%的粮食,除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用粮外,河南省常年粮食及制成品的调出量都在300亿斤以上。形成了黄淮、豫北、南阳盆地等农业开发区域和以豫北豫中强筋小麦、豫南弱筋小麦、沿黄沿淮优质水稻、黄淮平原优质大豆及专用玉米等为主体的优势农业产业带。这一种植业格局的形成,为建设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916.40亿斤,2006、2007连续两年超1000亿斤,占全国十分之一强。
河南省是新兴的工业大省。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896.0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24%;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508.2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86%。目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火电基地和煤炭基地,以铝工业为主的有色工业基地,以煤化工、石油化工和盐化工为主的化工基地,以成套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兴纺织工业基地。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2005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761公里,2007年达到3944公里,形成了以京广、陇海、京九、焦柳、宁西等铁路动脉为主的铁路交通网。200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95万公里,2007年达到23.87万公里,居全国第一;其中200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78公里,2007年底达到4556公里,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有郑州、洛阳和南阳三个民用机场,其中郑州新郑国际航空港被列为全国八大枢纽机场之一。2005年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9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4.47万吨;2007年旅客吞吐量超过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6.56万吨。此外,随着郑州—石家庄、郑州—武汉、郑州—西安、郑州—徐州等铁路客运专线河南段相继开工,地方公路网在今后十几年进行大规模改造提升,河南在国家交通网中将占据无以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
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地上文物资源居全国第二位,地下文物资源居全国第一位,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至2007年底,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个,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4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4个,河南历史文化名村(镇)19个。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截止2007年底,河南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35个,面积768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1%,其中国家级11个,面积4430平方公里。

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快速增长、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势下,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妥善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1997~2005年全省非农业建设年均占用耕地1.54万公顷,比1991~1996年年均1.93万公顷降低了20.21%。全省依规划核减各类开发区45个,占总数的62.50%,压缩开发区面积2.9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2.53%,遏制了城镇工矿用地过快增长的势头。到2005年底,全省耕地总面积保持在792.53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始终稳定在689.47万公顷以上,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加强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积极、有序地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在大力保护耕地的同时,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为京珠高速、阿深高速、连霍高速、西气东输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一大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及城乡批次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加强了建设用地内涵挖潜,推进了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2005年与1996年相比,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3.22万元增加到40.40万元,增长了2.06倍,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占地由17.02公顷降至4.91公顷,降低了71.16%,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规划期间,全省加大城镇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大力开展“三项整治”(空心村、工矿废弃地、粘土砖瓦窑整治)。自2004年开展“三项整治”工作以来,共整治集体建设用地8.61万公顷,新增耕地5.20万公顷,利用“三项整治”指标1.42万公顷,提高了全省集约用地水平。
——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减缓了耕地下降的态势。1997~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项目272个,省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项目211个,加上各省辖市安排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全省累计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11.95万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省总体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减缓了耕地减少的趋势。
——加大了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和局部好转。1997~2005年,全省累计实现退耕还林14.26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6万公顷,土地退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通过规划实施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用地秩序,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利用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一)农用地
根据河南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5年全省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229.0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4.25%。
耕地:面积为792.53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7.88%。其中旱地面积405.51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1.17%;灌溉水田、水浇地和菜地面积381.95万公顷,占48.19%。耕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及豫西黄土丘陵区。
园地:面积为31.8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2%。分布面积2万公顷以上的有南阳、三门峡、信阳、商丘和平顶山五市,占全省园地总面积的58.49%。
林地:面积为301.9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8.24%。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南阳市,面积达81.98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27.15%。
牧草地:面积为1.4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09%。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是信阳市。
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01.3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2%。
(二)建设用地
2005年全省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15.2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00%。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85.3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19%。其中城市用地面积为9.83万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5.30%;建制镇用地面积为7.62万公顷,占4.12%;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40.43万公顷,占75.76%;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22.69万公顷,占12.24%;特殊用地面积为4.78万公顷,占2.58%。
交通用地:面积为11.7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71%。其中公路用地面积9.58万公顷,占全省交通用地面积的81.79%;铁路用地面积2.02万公顷,占17.20%。交通用地占地系数平均为0.70%,超过1%的有郑州、焦作、济源和漯河四市,其中郑州市最高,为1.46%。
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8.1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0%。其中水库水面面积14.41万公顷,占全省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79.38%;水工建筑物面积3.74万公顷,占20.62%。
(三)未利用地
2005年全省未利用地面积211.1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75%。其中荒草地面积81.57万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38.63%;滩涂面积31.61万公顷,占14.97%;河流水面24.99万公顷,占11.84%;裸岩石砾地、裸土地等50.77万公顷,占24.05%。

二、土地利用特点

——耕地比重较大,土地利用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河南省2005年耕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比重为47.88%,土地利用率为87.25%,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未利用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75%,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面积9.96万公顷左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仅为0.60%。
——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由于受南北气候过渡性和东西地貌差异性的影响,农用地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耕地面积约有75%集中分布于占全省土地总面积55.6%的平原地区,约有25%分布于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4.4%的山地丘岗地区。灌溉水田主要分布于沿淮地区,水浇地相对集中于豫北平原。林牧用地三分之二以上集中于山区。
——大中城市较少,城镇化率低。截止2005年,全省共有特大城市2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14个,城镇化率为30.7%,比全国同期城镇化率低12.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全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40.43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48%,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5.25%。

三、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人地矛盾尖锐,耕地总体质量不高。据统计,河南省人均耕地从1996年的1.33亩下降到2005年的1.22亩,低于全国人均1.44亩的平均水平,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在现有耕地中高产田面积为274.16万公顷,仅占34.53%;中低产田面积518.37万公顷,占65.47%。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利用制约因素较多。据国土资源专项调查与评价,2005年河南省共有宜耕后备土地资源9.96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滩涂)和豫西、豫南、豫北等低山丘陵区,对其开发既有来自生态保护等政策方面的制约,又有地形坡度大、水资源缺乏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开发难度较大。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主要表现在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集约利用水平低。一方面是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大,布局分散,居住环境差,人均用地严重超标。独立工矿用地中,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分布过散,容积率低,土地产出效益较差。
——扩大增量与盘活存量统筹不够。由于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投资收益机制尚未理顺,且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投资较大、效益较低,致使存量用地盘活较少,新增建设用地偏大,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已超出了资源的供给能力。
——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05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30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8.12%。土地退化面积达85万公顷,全省林木覆盖率仅22.64%,全省直接或间接受工业“三废”影响的土地已超过200万公顷。

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河南省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对全省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受资源环境条件限制,河南省土地利用中的供需矛盾和各种深层次问题将进一步显现。
——补充耕地难度加大,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仅1.22亩。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全省人口总规模将分别达到1.01亿和1.07亿。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进一步加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还将占用大量耕地,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也需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由于河南省适宜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日趋减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加剧了未来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耕地保护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建设用地供给压力更加突出。2005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30.7%,远低于全国同期43%的平均水平。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河南省提出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的目标,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河南地处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特殊区位,是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西部资源向东部输送的通道及枢纽。规划期内,加快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基地及交通枢纽发展,建设我国重要的客流、物流、资源的汇集和中转输配中心,落实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国家干线公路、铁路客运专线、成品油输送管道、水火调剂电网及城际轨道交通等国家重点项目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河南出于维护全国粮食安全的考虑,未来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未利用地开垦方面,为了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规划期内河南省还需开垦一定数量的未利用地,由于未利用地大多分布在生态条件脆弱区,对其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建设用地增加方面,今后十几年是河南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项建设用地增加仍将是刚性的,建设用地增加必然挤占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其直接结果是造成生态用地数量的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方面,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河南省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由此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的大量增加,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控制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城镇废弃物排放对耕作土壤的污染就变得更为迫切和更加重要。
——行业和区域间用地矛盾加剧,统筹各业和协调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在用地需求全面持续增长和土地资源约束双重压力下,全省行业间、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土地利用矛盾将日益突出。同时,一些行业和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盲目扩大用地规模、无序竞争、重复建设,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根据一些地方和部门已经或正在编制的相关发展规划,规划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已经大大超出全省土地资源的总体保障能力,未来协调土地利用矛盾和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