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央媒】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点“绿”成金 黄河澎湃生态新动能
央广网郑州8月14日消息(记者 郝振青)2025年8月15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和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肩负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河南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属于国家“三区四带”中的黄河重点生态区。2022年,河南编制完成了该工程实施方案,并在郑州、洛阳、三门峡3个地市,部署了30个子项目56个单位工程。4年来,该项目进展如何?有何成效?央广网记者深入一线采访调研。
荒坡披绿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三门峡是黄河入豫第一站。在灵宝市豫灵镇底董村十二里河旁,近14亩洋姜长势喜人。抬眼望去,曾经的荒坡地种满了玉米、柿子树、白皮松等,满目绿意盎然。
“这里属于黄土丘陵地区,过去植被稀疏,每逢下雨时便易引发水土流失,泥沙随雨水冲到十二里河里,最终流入黄河。”河南省地勘四院灵宝秦岭东段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现场负责人饶振兴道出往昔困境。
灵宝市黄土沟壑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前景象(央广网发 灵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灵宝市黄土沟壑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后景象(央广网发 灵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而底董村所在的治理区,正是灵宝市黄土沟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作为灵宝市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单位工程,通过实施坡耕地改造,修建谷坊、排水渠,营造经果林、水保林等措施,系统治理侵蚀沟问题,全面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状况。
如今,治理成效已逐步显现。饶振兴介绍,当前底董村治理区已完成修建浆砌石谷坊3条,种植柿子树13008株、花椒树1195株、白皮松27988株、杜仲16793株、连翘11195株。植被覆盖率的提升,不仅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更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筑牢了屏障。
“我家地就在旁边,这两年看着这儿的荒坡慢慢变绿,周边风景越来越美,打心底里高兴。”看着眼前200多亩重焕生机的生态修复地,该村村民余增旺难掩喜悦。
截至目前,灵宝市黄土沟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共完成谷坊107座,消力池107座,新增旱地306亩,新增经济林300亩,栽植苗木90余万株,完成生态修复总面积4660公顷。
湿地唤鸟绘就生态画卷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来投票。晨光熹微,一群白鹭的鸣叫声划破了洛阳市嵩县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宁静。湖畔边,附近居民、外地游客陆续来到这里,或散步赏花,或拍照打卡。
嵩县陆浑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河南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单位子工程,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913.3公顷。
嵩县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前景象(央广网发 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供图)
嵩县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后景象(央广网记者 郝振青 摄)
“别看现在这块湿地种满了假龙头和红叶美人蕉等植物,以前附近居民在这儿种庄稼,湿地面积日益萎缩。”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保护修复股股长宋松敏表示,近年来,嵩县通过湿地基底构建工程、动植物栖息塘构建工程、生态护岸工程等综合措施,营造多样化的湿地形态,湿地涵养水源、净水纳污等能力显著提升,监测到的鸟类也从2019年的200种增加到270多种。
不远处,26岁的李博正带着周边村民在嵩县陆浑湿地上拔草、栽种植物。3年来,他将大学所学的绿化知识与实践结合,把种植方案科学化、合理化,已参与湿地修复面积1000多亩。如今,他已成长为嵩县陆浑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养护队的“领头人”。
“在家门口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很幸福。”在李博看来,该项工程不仅改善了环境,还为乡亲们带来了生计,每天有200多位村民跟着他在这里务工。
当生态底色逐步擦亮,嵩县借机加快环陆浑湖融湖发展,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游玩,带动了周边农家乐、民宿等产业蓬勃兴起。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反哺生态湿地建设,让陆浑湖湿地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矿山变景串起乡村旅游线
蜿蜒的小关镇旅游公路上,几辆私家车接连驶过。车窗里,游客拿出手机,对着路边的绿植和连绵的群山拍照。
“我家就住在山下,以前山上都是裸露的矿坑,高陡边坡随处可见,悬空的岩石也不少,别说游客了,村里人都绕着走。”郑州巩义市小关镇大山怀村村民张长明告诉记者,如今公路沿线栽种了绿植,来这儿散步的村民和游客一天比一天多。
小关镇旅游公路沿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前景象(央广网发 巩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小关镇旅游公路沿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景象(央广网发 巩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张长明口中的变化,源于小关镇旅游公路沿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
“项目区过去主要开采建材类石灰岩,场地内遗留了不少废弃工业建筑和渣堆,地形地貌景观遭到破坏。”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一院有限公司地质灾害防治所所长王鹏飞说,通过实施挖填方、边坡治理、覆土等工程,区域内的山地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得到了解决,植被覆盖率增加了53.58%,洛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也随之增强。
曾经破碎的山体披上了“绿装”,昔日的矿山“伤疤”正逐步蜕变为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更让村民期待的是,这里生态修复后的区域将融合旅游公路景观带。
“生态变好了,不少年轻人回来创业,在村里开起了咖啡厅、建起了民宿,闲置的老旧宅被盘活。下一步,我们打算把丰门沟村、大怀山村、南岭新村等旅游公路沿线村庄串起来,打造南山旅游集聚区,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小关镇四级主任科员李二虎说道。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河南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57323.18公顷,植被覆盖率提升29.5%,森林年固碳量新增2.8万吨,区域生态系统协调性持续增强。
从“生态伤疤”到“绿色财富”,河南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生动实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母亲河畔落地生根,澎湃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绿色动能。